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
  最新科研成果獲《自然》雜誌認可
  查查腸道里的細菌群
  就能預測是否肝硬化
  □通訊員 王蕊 陳旭東
  本報記者 黃淼君
  早報訊 心肝脾腎,這些是大家概念中,人體的重要器官,但腸道菌群是不是器官呢?
  昨天,浙大一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、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李蘭娟院士的團隊表示,腸道的菌群不但是人體的重要器官,還可以預測一些疾病的發生,輔助疾病的治療,特別是在肝硬化的防治上,他們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,獲得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《自然》雜誌的認可,也將在未來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重大變革。
  破解人類肝病腸道
  微生物基因譜
  人體的基因圖譜,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了,不過,很少有人知道,微生物也有基因譜,而且這些基因譜和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。
  1994年,李蘭娟院士發現不少肝病患者常常有腹脹、腹瀉、內毒素血症等表現,這和腸道菌群失衡是否有關?在治療許多炎症患者的過程中,發現抗生素雖然能夠殺菌,但同時也會導致耐藥菌的出現,有沒有辦法解決這種情況?
  帶著這兩個問題,李院士帶領她的團隊,開始從事感染微生態的研究,20年後,她不但找到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,還給醫學的發展開闢了一條微生態治療的途徑。
  今年7月24日,李院士團隊關於微生態的最新研究成果,在《自然》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《肝硬化中腸道菌群的改變》的論著。通過181個來自中國人腸道菌群的樣本,用宏基因組學的研究方法,從中獲得了269萬個人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,建立了世界上首個肝病腸道菌群基因集,其中36.1%的基因為首次發現。
  查查腸道菌群
  就能預測肝硬化
  李院士團隊的這個科研成果,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?李院士給出了兩個關鍵詞:護衛生命、健康長壽。
  李院士的團隊發現,通過檢測腸道菌群的變化,對於肝硬化的防範比以往的檢查更敏感更精確。
  通過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腸道微生態菌群的比照,李院士的團隊發現,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和健康人群截然不同,有28種細菌與肝硬化密切相關,38種與健康人群密切相關。首次發現肝硬化患者口腔菌侵入腸道,而健康人中沒有這種現象。
  李院士的團隊,發現了15個可以預測肝硬化的微生物基因,根據這些基因建立了預測疾病的模型,不但能夠早期預測肝硬化,還可以用於肝硬化治療效果的評估,更為開發治療肝硬化的微生態製劑提供研發方向。
  “我國是肝病大國,腸道菌群的基因預測模型,還可以幫助肝移植的患者更好地恢復。”浙大一院院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著名的肝移植專家鄭樹森說。
  除了在疾病治療上將發揮作用,這個研究成果也可以提醒普通人,關註腸道微生態的改變。目前,浙大一院已經在使用一個名為“B/E值”的檢測標準,來反映腸道微生態的變化。
  “現在大家常規體檢都知道要做一個血常規,對尿常規和糞常規不是很重視,未來如果將這個B/E比值納入常規體檢,這是一個在糞常規上增加的一個檢測,將更有利於早期發現肝硬化的患者。”鄭樹森院士說。
  (原標題:查查腸道里的細菌群就能預測是否肝硬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47mtwp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